水蛭,俗称蚂蝗,是一种冷血环节动物。它在中国南北方广泛分布,主要栖息在淡水中的水库、沟渠、水田和湖沼中,尤其偏爱有机质丰富、无污染的小河和池塘。
水蛭的生长适温为10-40℃,北方地区低于3℃时会进入蛰伏冬眠期,在次年3-4月份高于8℃左右才会出蜇活动。它是杂食性动物,以吸食动物的血液或体液为主要方式。在自然环境下,水蛭以水中浮游生物、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在人工条件下,它可以以各种动物内脏、熟蛋黄、配合饲料、植物残渣以及淡水螺贝类、杂鱼类和蚯蚓为食。
水蛭的外形特征独特。它的体长稍扁,乍看之下似乎呈圆柱形,体长约2至15厘米,宽约2毫米至1.5厘米。背面呈暗绿色,有5条黄色纵线,腹面平坦,呈灰绿色,没有杂色斑,整体上有显著的环纹,由5个环组成,每个环的宽度相似。水蛭有10个眼睛,排列成∩形;口内有3个半圆形的颚片,围绕成一Y形。当水蛭吸附在动物皮肤上时,它会用颚片钻入皮肤并开始吸食血液。水蛭的体型较大,体长可达60-120毫米,宽13-14毫米。
水蛭的消化道和盲囊中贮存血液。身体各节都有排泄孔,开口于腹侧。雌雄生殖孔相距4个环,分别开口于环与环之间。水蛭前的吸盘较为明显,后吸盘更加显著,具有较强的吸附力。
水蛭的繁殖习性十分特殊。它们是雌雄同体但异体交配,在体内完成受精过程。水蛭还具有性别角色交换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性逆转”。一条水蛭既可以是父亲也可以是母亲,在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生殖角色。交配后大约一个月,雌性水蛭体内的生殖器会分泌出稀薄的黏液,然后排出体外形成类似于蚕茧的卵带。这些卵带在湿泥中孵化,孵化期约为16-25天,幼小的水蛭就此独立开始自己的生活。
水蛭作为淡水中的神秘生物,其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始终令人着迷。对于保护和利用水蛭资源,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关注,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