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银行风险预警后的处置措施有的话题受人关注,并且与之相关的银行风险预警后的处置措施有哪些同样热度很高。今天,康晓百科便跟大家说一说这方面的相关话题。
导读目录:
银行下预警是什么意思?
就是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预警指标分为四大类,即信用风险预警指标、市场风险预警指标、操作风险预警指标和流动性风险预警指标。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集中表现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
(1)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因交易对方(债务人)难以履约还款或不愿意履行债务而造成债权人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信用风险主要指债务人不能如期足额偿还借款而造成银行贷款损失的风险。信用业务是银行的传统业务,也是主要业务。银行是社会的信用中心,也是信用风险的集中地。因此,在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比较突出的风险,而且信用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2)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中。巴塞尔委员会对市场风险的定义为:因市场价格变动而导致表内外头寸损失的风险。按此要求,市场风险包括:A交易账户中与利率有关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B整个银行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具体来说,市场风险则主要由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组成,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
(3)操作风险按风险类型可以分为四种,分别为内部操作流程、人为因素、体制因素和外部事件。按风险因素可以分为七种类型,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员活动和工作场所的安全问题;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的安全问题;银行维系经营的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错误;行政、交付和过程管理等。
(4)流动性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随金融市场的开放在不断加大,流动性风险一旦加大成为流动性危机,则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比,形成的原因更为复杂和广泛,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
银行案件防控流程?
1、关键风险监控制度。 认真分析稽核监测系统和柜面业务检查发现的问题,深度挖掘风险点、开展专项稽核,不断提高稽核监测的风险预警和控制能力。
2、提升管理水平。基层机构要多组织召开操作风险分析会,通过实例讲解及专项业务培训的方式,以案说规,着重讲解违规操作的直接后果和危害,使柜面操作人员掌握制度要求。
3、重要岗位管理制度。 要将基层机构负责人以及柜员、出纳、客户经理、会计主管以及财物管理等处于风险控制关键环节的关键岗位,作为关注和控制的重点,按照总行“上岗认证、在岗制衡、转岗鉴定、离职审查”的要求,全面加强监督管控,实行严格的岗位制衡制度。
银行预警的三个等级?
银行风险预警的三个等级是:正常、蓝色、橙色和红色预警。
风险预警体系是指银行监管者根据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和其他渠道获得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通过一定技术手段,采用专家判断和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和功效计分等模型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的一种体系。
贷后管理的十大方法?
作为“贷款三查”的关键一步,按照风险舆情判断,贷后管理重要性大于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我的判断依据是,贷前调查、贷中审查未产生信贷资金的实际投放,贷后管理则与信贷资金的安全,息息相关,一旦发生信贷风险,很可能引发重大信贷资金损失。从利与弊的角度考虑,信贷资金的实质性风险,大于贷前调查和审查。
所以,贷后管理工作属于重心之中的重心,也是防范信贷风险的关键所在。如果丧失“十大底线”,将会为整体信贷安全带来巨大损失。
1、严查信贷资金流向
很多客户经理的通病,便是根据贷前调查债务人提交的与贷款用途相关的“购销合同”中约定的信息,将信贷资金通过受托支付的方式,支付给债务人交易对手,至于信贷资金的最终流向,便不再关心。其实,这是错误的。
债务人为了掩盖自身经营风险,往往向金融机构提交的“购销合同”,或多或少,存在不定量的水分。
一是很多“购销合同”多用于购买原材料,通过对债务人当前生产总规模验证,原材料甚至是债务人两年生产经营所需的量。二是往往客户经理也会推算出债务人提交的“购销合同”约定事项,逻辑关系不成立,却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会在审批环节拍着胸脯说:“借款人经营良好,具备偿债能力!”却自始至终也未清晰得知债务人真实的年度生产销售状况。三是债务人提交的“购销合同”交易对手是一家公司,货款结算却支付给个人,这种交易合同,十有八九是“假合同”。
所以,贷款发放以后,要尽量追查信贷资金最终流向,如果发现信贷资金流向不明,或者信贷资金回流,一定要及时发出风险预警,能提前收回的就提前收回,不能提前收回的,要制定短期还款计划,督促借款人尽快结清贷款。千万不要放松警惕,防止信贷资金形成最终损失。
2、及时收取增值税发票
国家“营改增”税改过后,有关税务部门对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了监管。虽说有些企业能够合理避税,但也是极少数情况,不存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产生交易,不开具“增值税”发票的情况。
贷后管理跟踪检查时,很多客户经理不会要求债务人按照“购销合同”确定要素,提交“增值税”发票原件,多是收集一张货款“收据”,作为佐证贷款用途的真实性;或者拍摄记账照片,证明债务人购买过“购销合同”中约定的原材料。
其实不然,信贷资金通过受托支付的方式,支付给交易对手,也就意味着货款资金已经转入交易对手账户,银行出具的会计凭证回单,足以证明交易的真实性。债务人交易对手再为债务人出具一张受 *** 款的“收据”,明显不符合会计记账常规。
所以,贷后管理要真真切切的查实会计账,彻底了解债务人购买原材料的真实渠道。对于不符合逻辑的会计凭证,足以证明信贷资金已被挪作他用,作为客户经理要及时采取措施了。
3、严防债务人短期借款的增长
债务人在一家银行取得用信后,往往会整顿当前不利局面,依照现有取得的订单,及时交货,收回货款。在信贷资金期限内,取得生产销售利益的更大化。
如果客户经理发现债务人在本行取得用信后,又不断向其他金融机构申请或者取得用信,这就说明,债务人当前取得用信,不足以维持生产,虽然短期内能够解决燃眉之急,但从长远看,仍需大量信贷资金的涉入。
这种表象,说明两点,一点是债务人确实需要信贷资金投入,推动生产,使之从初始期过渡到成长期,不至于企业后期生产乏力。二点是债务人无节制获取用信,只会加快推动企业衰亡。
这就需要客户经理有一个准确判断,一旦发现债务人在本行贷款期限内,持续增加用信,一定要高度关注,切不可大意。
4、严格开展信用评级
如果是按照十级分类信用评级法则,建议客户经理对相关的数据采用,一定要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性。如果是按照基准的五级分类信用评级法则,则要注重“任意项”分值计算情况。索然有关信用评级有效期,大多银行维系到一年以内。但是随着债务人的运营,信用评级总有高起低落,不同节点,往往的信用评级结果,大不相同。为了了解债务人实际经营情况,建议客户经理每季度对债务人展开信用评级,一旦债务人评级结果表象不佳,建议采取措施,防止不利因素对信贷资金的影响。如果情况最终判断不利,也建议提前回收贷款。
5、遵循五级分类认定标准
五级分类认定不等同于信用评级,要遵循五级分类坚守的五大原则“风险原则”、“真实原则”、“审慎原则”、“灵活原则”、“及时原则”,所提取的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信息,一定要把事实账务掌握清楚。
所采用数据一定要与债务人实际经营数据相符。并判断哪些不利因素对信贷资金整体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建议客户经理按月收集债务人与五级分类相关的材料,进行一次处分,每季度采取一定最终五级分类认定。综合因素考虑判断,是否维持原五级分类认定标准,还下降一个等级。
如果债务人从“关注”降至“次级”,建议客户经理不惜一切代价,提前清收贷款,并全面收集债务人资产信息,应对债务人的形势变化无常,为采取诉前资产保全、法律诉讼作全面准备,谨防不测。
6、及时开展债权核对
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一定要及时开展债权核对工作,不仅是针对债务人,更要针对保证人开展债权核对,抵押物查看抵押物抵押状态,损益值情况,还要查看抵质押物入库保管情况。尽量在贷款存续期间,不低于每季度一次债权核对的频次,配合实地走访,一次性完成,避免走形式,走过场。所要核对的债务人、保证人、抵质押物等信息,一定要准确无误,避免债权受损和出现瑕疵。
7、注重债务人公示信息变动情况
贷款发放后,很多债务人选择变更法定代表人、股权变更,作为银行很难察觉。甚至,很多债务人变更以后,实际控制人也进行了内部变动。
在银行原董事、股东、法定代表人有权签字人均进行了变更,并且变更以后,不在银行作印鉴变更。
这种情况,足以说明债务人在有意躲避债务,随着自身的生产经营的利和弊,左右自身的偿债意愿。
建议客户经理时刻关注债务人公示信息变动情况,一旦发现债务人频繁(1次以上)变更法定代表人、董事、股东、财务负责人等信息,建议及时采取风险预警,并采取贷款提前清偿措施。
8、时刻关注债务人结算渠道
很多银行,对债务人发放用信前,总会约定债务人在本行的业务结算量。实际是,一旦信贷资金投放后,债务人变回很少在本行发生业务交易,即便有那么几笔,但是金额也会少得可怜。
9、首次贷后检查是在贷款发放后一个月内到借款人现场进行检查,重点是看借款用途是不是真实,客户要提供相关证据进行证明;
10、贷后定期对借款人、担保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分析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检查抵质押物状态;
贷后定期对贷款风险等级进行检查、调整,当发现客户出现经营范围、经营场所、资产负债、收入、主要管理人员等发生重大变化,应立即采取措施,防范风险扩大并保证债权的安全;
建议客户经理注重债务人业务结算量,即便不在本行结算,也要关注债务人在他行业务结算量,并于财务报表、增值税发票等资料进行对比,验证债务人生产销售情况,并准确判断出债务人偿债能力。如果债务人在本行存有用信,却不利用本行渠道进行业务结算,这种贷款客户不要也罢!
贷后管理较于贷前调查,工作较为繁琐,也更为谨慎。不但要处置好银行和客户的双边关系,还要时刻注重信贷资金的安全。
其中的利弊权衡,需要客户经理善于自我总结经验和灵活运用。最后一句话,贷后管理一定要有自己工作底线,控实红线既是底线,一切围绕信贷资金安全进行风险防控,做到尽忠职守。
商业银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方法有哪些?
流动性风险监管的五大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比例、流动性匹配率和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这五大指标已被列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流动性覆盖率:该指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够在规定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天的流动性需求。
流动性覆盖率的计算公式为:
流动性覆盖率=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
流动性覆盖率的更低监管标准为不低于100%。
净稳定资金比例:该指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稳定资金来源,以满足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敞口对稳定资金的需求。
被银行列为可疑账户怎么解决?
首先自查下为什么会被列入可以账户,如果因为资金往来频繁造成,你可以提交你资金往来账户合理证明,例如购销合同,采购凭证,主动到银行提交材料!如果银行对账户进行限制,你可以再提交资料之后要求银行审核解除!
如果你的账户涉及非法交易,那么应该立即停止非法活动,主动向有关部门承认错误接受处罚,若银行账户被借用冒用,应该立即挂失,向公安机关报警,所有问题处理完以后,向银行提交资料解除风险关注!珍爱信用,远离违法!
单纯的可疑账户,你就应该到银行去查明情况,并对银行的风险预警做出书面回答,合理范围内银行是可以接受的,不影响正常使用
银行卡特殊风险什么意思?
银行卡在刷卡消费的过程中被提示存在风险,这让很多持卡人非常的慌,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正确的处理对策。
银行卡存在风险是怎么回事?
银行卡存在风险最常见的原因是:银行卡被盗刷、银行卡欠费导致异常、 *** 诈骗、银行内部系统故障导致账户异常等,若是当你的银行卡被提示有风险的时候,要先搞清楚是因为什么,可以拨打发卡银行的服务热线,转人工服务,让 *** 帮忙查询下。
风险预警中心工作流程?
1.信用信息的收集与传递
收集的信息包括信贷人员提供的信息和外部渠道得到的信息,并通过信用风险系统进行储存。
2.信用风险分析
预测系统运用预测方法对未来内部环境进行预测,预警指标经过运算估计出未来市场和客户的风险状况,所输出的结果与预警参数进行比较,以便作出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程度警报的判断。
3.风险处置
在风险警报的基础上,为控制和更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全面性处置:对风险的类型、性质和程度进行系统详尽的分析后,从内部组织管理、业务经营活动等方面采取措施来转移、分散和规避风险,使风险预警信号回到正常范围
预控性处置:在风险预警报告已经作出,而决策部门尚未采取相应措施之前,由风险预警部门或决策部门对尚未爆发的潜在风险提前采取措施,避免风险继续扩大造成不利影响。
4.后评价
风险预警的后评价是指经过风险预警及风险处置过程后,对风险预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以发现风险预警中存在的问题(如虚假或漏警),并对风险管理行为进行修正和调整。
风险预警进行时要不断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等技术来检验其有效性,包括数据源和数据结构的改善。同时改进预警指标和模型,包括参数的动态维护、模型解释变量的筛选等。
以上,就是银行风险预警后的处置措施有,银行风险预警后的处置措施有哪些的全部内容了,发布软文到百度推广,建站仿站、前端二次开发、网站SEO及代发文章等业务,认准康晓百科。咨询Q Q:251268676